过年习俗都是从哪来的(过年的风俗怎么来的)
过年习俗都是从哪来的?背后有什么故事吗?
春节是中华民族最热闹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。除夕之夜,竹声响起,家人开心地围着一桌吃年夜饭。
除了年夜饭,过年也有很多习俗,你知道这些习俗来自哪里吗?
传统意义上的正月是指从腊月二十三日到正月十五日,这期间也有很多特别的风俗。
在我国大部分地区,腊月祭祀灶神。
据说这一天,灞神向天上求工作报告,人们祭祀灞神,是为了让他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好话,维护家人的平安。
腊月二十四日到二十九日,被称为“迎春日”。
老百姓正式迎来新年,家家户户打扫干净,摆放各种年货,备有过年食材。
但是,准备食材也很有讲究。一般来说,腊月二十六日杀猪,被称为压岁肉。然后腊月二十七日屠宰家禽,腊月二十八日做年糕蒸馒头。
到了除夕,人们贴门联、贴门神、放鞭炮,是为了驱除“年兽”。
传说古代有一种叫“年”的野兽,平时深居海底,但每年除夕,都会出来伤害人们。
据了解,此后年兽惧怕红色和鞭炮声,这天通过贴红色对联和放鞭炮,驱赶年兽。
除了“年兽”,还有一个叫“祟”的小鬼,喜欢除夕那天跑去摸孩子的头,吓孩子哭,闹大病。于是大人把铜钱放在枕头下,偷偷跑着接近孩子,就会被铜钱发出的光吓得逃跑。这些铜钱叫“作祟钱”,现在成了“压岁钱”。
过了除夕,到了元旦,人们去亲朋好友家拜年。
这一习俗在汉代已经盛行,是表达新年祝愿的一种方式。
除此之外,北方许多地区一到正月初二,就需要祭祀财神。
供品是为了用传统的“五大供品”,即鸡、鸭、猪、羊、鲤鱼,祈祷新的一年能发大财。
到了初六,就是“送神”日。这一天叫马日,一些店铺也在这一天复业。
除了这些传统的过年习俗外,随着经济的发展,还出现了一些新年习俗。
每年除夕除了年夜饭,人们还习惯性地打开电视看春晚。
数据显示,2018年春晚观众达11.31亿人,春晚已经成为老百姓不可或缺的过年标配。
另外,春节期间,很多人倾向于外出旅游,2018年春节期间,全国接待游客3.86亿人次,消费额达到4750亿元,春节也是旅游旺季。
另外,网购、抢红包、五福聚集地、看春节电影等,都成了现代社会新年的庸俗景象。
新年的出现,让人忘记了许多古老的俗套,有人哀叹新年越来越没意思了,也有人哀叹年味儿越来越淡了。
其实新的生活方式自然会产生新年的俗套,无论新旧,都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。
传统春节,对中国人来说也有意义。
发布于 2022-05-22 11:05:31